小时候,每到中秋前夕,村里总会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桂花香。那时候,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过节的东西,而最让我期待的,是爷爷为我打月饼。
记得那是一个秋风渐凉的日子,夕阳西下,余晖洒在院子里的小桌上。爷爷坐在木凳上,手里拿着一块粗糙的擀面杖,面前摆着一个大盆子,里面装满了揉好的面团和各种馅料。他抬头看了我一眼,嘴角扬起慈祥的笑容:“丫头,想吃月饼了吧?”
我点点头,眼睛亮得像星星一样。“嗯!我想吃您做的豆沙馅的!”我撒娇似的说。
爷爷嘿嘿一笑,把围裙系好,开始忙碌起来。他先将面团分成小块,用手掌轻轻压扁,然后放入适量的豆沙馅,再小心翼翼地封口搓圆。动作娴熟而专注,仿佛在雕刻一件艺术品。我蹲在一旁,看得入迷,忍不住伸手想要帮忙。“别动!”爷爷忽然喊道,“这可是个精细活儿,稍不留神就会露馅了。”
我缩回手,撅嘴嘟囔:“可是我也想试试嘛……”
爷爷呵呵笑着,把一个小饼递给我:“行啊,你来试试看吧。”我接过面团,笨拙地学着他的样子包馅,结果不是馅漏出来,就是形状歪七扭八。但爷爷并没有责备我,反而鼓励我说:“慢慢来,熟能生巧。”
等到所有的月饼都做好后,爷爷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进一个铁锅里,用柴火慢慢烘烤。厨房里顿时充满了诱人的香气,那种混合了麦香和甜味的气息让人垂涎欲滴。我趴在灶台边,眼巴巴地看着火苗舔舐着锅底,恨不得立刻尝一口。
终于,月饼出炉了!爷爷用筷子夹起一个递给我,还特意吹了吹热气。咬下去的第一口,酥脆的外皮和软糯的内馅瞬间融化在舌尖,幸福感溢满整个口腔。我满足地闭上眼睛,嘴里含糊不清地说:“太好吃了!爷爷,您真厉害!”
爷爷摸了摸我的头,笑着说:“只要用心去做,什么都能做好。”
后来,我长大了,离开了家乡去城市读书工作。每年中秋,虽然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月饼可以买到,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。直到有一次回家探亲,看到年迈的爷爷依然坚持亲手打月饼时,我才明白,那些月饼之所以美味,不仅仅是因为手艺精湛,更因为其中饱含着深深的爱与牵挂。
如今,爷爷已经不在人世了。但每当我看到桌上的月饼,总会想起那个温暖的黄昏,想起他慈祥的笑容,以及那一句朴实的话语——“只要用心去做,什么都能做好。”爷爷教会我的,不仅是如何打月饼,更是如何用心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。
于是,每逢中秋,我都会自己动手做月饼,尝试着重现当年的味道。虽然技艺远不及爷爷那样炉火纯青,但每当咬下第一口时,总能感受到那份久违的温暖和幸福。
或许,这就是传承的意义吧。爷爷为我打月饼,而我,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这份爱与记忆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