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文学中,有许多关于勤奋学习的故事流传至今,其中《王冕读书》便是其中一则广为传颂的经典。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不仅讲述了王冕刻苦求学的经历,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。以下是原文及详细的阅读理解答案和译文解析。
原文:
王冕者,诸暨人也。七八岁时,父命牧牛陇上,窃入学舍,听诸生诵书;听已,辄默记。暮归,忘其牛,父怒挞之。已而复如初。母曰:“儿痴如此,曷不听其所为?”冕因去,依僧寺以居。夜潜出,坐佛膝上,执策映长明灯读之,琅琅达旦。佛像多土偶,狞恶可怖,冕小儿,恬若不见。
安阳韩性闻而异之,录为弟子,学遂为通儒。性卒,门人事冕如事性。时冕父已卒,即迎母入越城就养。久之,母思还故里,冕买白牛驾母车,自被古冠服随车后。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,冕亦笑。
阅读理解答案:
1. 问题:王冕为何常常忘记放牧的牛?
- 答案:因为王冕在寺庙里专心读书,完全沉浸在学习之中,忘记了自己负责的牛。
2. 问题:母亲对王冕的行为持什么态度?
- 答案:起初母亲并不支持王冕的行为,但在了解了他的执着后,选择了尊重和支持他的选择。
3. 问题:韩性为何将王冕收为弟子?
- 答案:韩性认为王冕虽然年纪小,但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和天赋,因此决定培养他。
4. 问题:王冕在成功后如何对待母亲?
- 答案:王冕非常孝顺,他亲自驾车接母亲到城里生活,并且穿着古装跟随母亲的车辆,展现了他对母亲的尊敬和爱戴。
5. 问题:文章通过王冕的事迹告诉我们什么道理?
- 答案:文章强调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。
译文解析:
王冕是浙江诸暨县的人。在他七八岁的时候,父亲让他在田间放牛,但他却偷偷溜进学堂听学生们读书。听完之后,他就默默地记住所学的内容。到了傍晚回家时,常常忘记照看的牛,为此父亲生气地责打他。然而,第二天他又恢复了原来的做法。母亲看到这种情况,便对父亲说:“既然孩子这么喜欢读书,为什么不让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?”于是王冕离开了家,寄住在附近的寺庙里继续学习。夜晚,他悄悄走出房间,坐在佛像旁边,借着长明灯的光亮读书,直到天亮。尽管庙里的佛像是泥塑的,模样狰狞可怕,但王冕毫不畏惧,依然专注地读书。
后来,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,觉得王冕非常特别,便收他为学生。经过韩性的教导,王冕逐渐成为一位博学多才的人。当韩性去世后,他的弟子们对待王冕就像对待韩性一样恭敬。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,他把母亲接到城里居住。过了很长时间,母亲想念家乡,王冕就买了白色的小牛来拉母亲的车子,他自己则穿上古代的衣帽跟在车后面。乡里的孩子们在路上拦住嘲笑他,他也只是笑着回应。
通过这个故事,我们可以看到王冕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,同时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人应有的道德品质——孝顺父母。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