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铁杵磨针》是一则寓意深刻、富有启发性的古代寓言故事,常被用于语文教学中,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。本文将提供该文的阅读理解题答案,并附上全文翻译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。
一、原文内容(节选)
> 唐代李白,少读书,未悟。母曰:“汝可读百遍。”遂诵之。后游蜀,见老妪磨铁杵,问曰:“女何为?”曰:“欲作针。”白笑曰:“铁杵安能为针?”妪曰:“功到自然成。”白感其言,遂勤学,终成大器。
二、阅读理解题与答案
1. 文中“铁杵磨针”的故事主要想表达什么道理?
答:这个故事说明了只要坚持不懈、持之以恒,再困难的事情也能成功。就像铁杵一样,虽然坚硬,但只要不断打磨,最终也能变成细针。
2. 李白在故事中经历了怎样的转变?
答:起初李白读书不专心,后来受到老妇人“铁杵磨针”的启发,意识到只有勤奋努力才能有所成就,从此发奋学习,最终成为一代大诗人。
3. “功到自然成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
答:意思是只要功夫下到了,事情自然就会成功。强调的是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。
4. 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?
答:无论做什么事,都要有毅力和耐心,不能半途而废。只有不断努力,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。
三、全文翻译
唐代的李白小时候读书并不专心,没有领悟其中的道理。他的母亲对他说:“你可以读一百遍。”于是他开始反复诵读。后来他游览蜀地时,看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杵,便问她:“您在做什么?”老妇人回答:“我想把它磨成针。”李白笑着说:“铁杵怎么能磨成针呢?”老妇人说:“只要功夫到了,自然就能成功。”李白听了这话,深受感动,从此更加勤奋学习,最终成为了伟大的诗人。
四、总结
《铁杵磨针》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故事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。它告诉我们: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。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,只要我们不放弃,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