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叮叮当(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)】活动名称:《叮叮当——奇妙的声音》
活动目标:
1.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能发出声音的物品,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。
2. 通过听觉感知,初步了解声音的来源和变化。
3.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,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。
活动准备:
- 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品(如铃铛、小鼓、沙锤、木鱼、口哨等)
- 音乐播放器或音响设备
- 小篮子若干
- 教师自制“声音盒子”(里面装有不同材质的小物件)
活动过程:
一、导入(5分钟)
教师用轻柔的音乐作为背景,引导幼儿围坐成一个圈。教师拿出一个小鼓,轻轻敲击几下,问:“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?”引导幼儿回答“咚咚咚”,并模仿声音。
教师说:“今天我们要玩一个有趣的游戏,叫做‘叮叮当’,我们要听听各种声音,看看谁听得最仔细!”
二、探索与发现(15分钟)
1. 教师出示各种发声玩具,逐一让幼儿轮流触摸、摇晃、敲击,并说出它们发出的声音,如“叮铃铃”、“咚咚咚”、“哗啦啦”等。
2. 教师将这些物品放入小篮子中,让幼儿闭上眼睛,听老师摇动篮子,猜猜里面有什么物品。猜对后,教师请幼儿拿出来展示并模仿声音。
3. 教师引入“声音盒子”,让幼儿轮流摸一摸、摇一摇,猜测里面可能是什么东西,并尝试发出声音。
三、游戏互动(10分钟)
游戏名称:“听一听,找一找”
玩法:教师将几个能发出声音的物品藏在教室的不同角落,幼儿分组寻找,找到后要模仿该物品的声音,并说出它的名字。
四、总结与延伸(5分钟)
教师引导幼儿回顾今天的活动,问:“今天我们听到了哪些声音?它们是怎么发出来的?”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。
教师小结:“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会唱歌的小朋友,只要我们用心去听,就能发现很多有趣的秘密。”
活动延伸:
在区域活动中,可以设置“声音角”,投放更多能发出声音的材料,让幼儿自由探索和表达。
活动反思:
本节课通过听觉体验和动手操作,激发了幼儿对声音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。在活动中,孩子们积极参与,表现出浓厚的兴趣。今后可以结合更多生活中的声音进行拓展,如自然声音、动物叫声等,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