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白居易《自河南经乱》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赏析】《自河南经乱》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,全诗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无奈。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白居易“文章合为时而著”的创作理念,也反映了他关心民生、忧国忧民的情怀。
一、原文
> 自河南经乱,关内阻饥,忆弟思妹,作此二首。
> 其一
> 弟妹悲歌泪,风尘忍泪看。
> 乡书何处达?归雁洛阳南。
> 其二
> 离别家乡久,音书断消息。
> 想念如春水,无处不潺潺。
二、白话译文
其一:
弟弟妹妹在战乱中悲痛地唱着歌,泪水不停地流下。面对这动荡的世道,我只能含泪看着这一切。家中的书信不知能寄往何处?只有那南飞的雁群,或许能将我的思念带到洛阳。
其二:
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,音讯断绝,消息全无。心中的思念如同春天的流水,无处不在,绵延不绝。
三、创作背景
这首诗写于唐德宗贞元年间(约公元796年),当时中原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战乱和饥荒,百姓流离失所,生活困苦。白居易因避乱从河南迁徙至陕西一带,途中目睹了战乱带来的惨状,心中充满忧虑与悲悯。
诗中提到的“河南”、“关内”、“洛阳”等地,都是当时战乱频繁、灾荒严重的区域。白居易在这样的背景下,写下这两首诗,既是对自己离乡背井的感慨,也是对亲人、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。
四、诗歌赏析
1. 情感真挚,感人至深
全诗以“悲歌泪”、“忍泪看”等词句,生动刻画出战乱中百姓的痛苦与无助。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,表达出对亲人的思念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,情感真挚,令人动容。
2. 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
白居易以最朴素的语言,描绘出最深刻的情感。如“乡书何处达?归雁洛阳南”,既写出书信难寄的无奈,又借“归雁”寄托希望,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与哲理。
3. 反映时代特征,体现诗人情怀
此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,更是对当时社会动荡、民生凋敝的真实写照。白居易一贯主张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,这首诗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。
五、结语
《自河南经乱》虽篇幅短小,却字字珠玑,情真意切。它不仅是一首思乡之作,更是一曲时代的悲歌。白居易用他的笔触,记录下了那个动荡年代里普通百姓的命运,也表达了他对和平与安定生活的渴望。这首诗至今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,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