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西风胡杨》教学设计(片段)】一、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能力目标:
理解《西风胡杨》这篇散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,掌握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语言特点,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。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:
通过朗读、品析、讨论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胡杨树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,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,进行个性化解读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:
感受胡杨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的精神力量,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毅力,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:
- 重点:理解胡杨象征意义,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。
- 难点: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,感悟胡杨精神的现实意义。
三、教学过程设计(片段):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沙漠风光的视频或展示几幅胡杨树的照片,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第一印象。随后提问:“你们见过这样的树木吗?它有什么特别之处?”引出课题《西风胡杨》。
2. 初读感知(10分钟)
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供思考:
-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胡杨的坚韧?
- 作者为什么用“西风”作为标题的一部分?
- “胡杨”在文中象征着什么?
学生分组讨论后,教师组织交流,初步梳理文章内容与情感基调。
3. 品读赏析(15分钟)
选取文中典型语句进行精读分析,如:“胡杨生来就在这荒漠之中,不择土壤,不惧风沙。”
引导学生关注句中的动词“生来”“不择”“不惧”,体会其表达的坚定与无畏。同时,结合比喻、拟人等修辞手法,帮助学生感受语言的感染力。
4. 拓展延伸(10分钟)
教师提出问题:“如果胡杨生活在我们身边,你会如何看待它?你有没有像胡杨一样,在困境中坚持过?”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,分享感悟,深化对文本的理解。
5. 小结作业(5分钟)
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,强调胡杨所代表的坚韧品格,并布置作业:写一篇短文,以“我心中的胡杨”为题,结合自身经历谈感悟。
四、板书设计(简要):
```
《西风胡杨》
——坚韧、顽强、不屈
关键词:风沙、荒漠、生命、精神
主题:赞美胡杨,歌颂生命力
```
五、教学反思(简略):
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,引导他们深入文本,理解胡杨的象征意义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感知力,提升他们的表达与写作能力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