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卫星运行时间》教学实录及反思】一、教学背景
本节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中“三位数乘两位数”单元中的一个应用型课例,内容围绕“卫星运行时间”展开。通过引入真实情境——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周期和速度,帮助学生理解大数相乘的实际意义,并在实际问题中掌握计算方法。
二、教学目标
1. 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,能够根据题目信息列出合理的算式。
2. 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,能正确进行计算。
3.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提升数学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。
4. 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,增强民族自豪感。
三、教学过程实录
1. 情境导入(5分钟)
教师出示一张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图片,并提问:“同学们,你们知道卫星是怎么运行的吗?它每天绕地球一圈需要多长时间?”学生纷纷举手发言,有的说“大约24小时”,有的说“比一天短”。教师顺势引导:“其实,不同高度的卫星运行周期不同,比如我们常用的通信卫星,大约每24小时绕地球一周。”
接着,教师展示一组数据:某颗卫星的速度是每秒7.9公里,运行一圈需要约90分钟。教师提出问题:“如果这颗卫星连续运行一天,它一共飞行了多少公里?”
2. 探究新知(15分钟)
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列式。部分小组提出用“7.9 × 60 × 24”来计算,但也有学生认为“90分钟是一圈,那么一天有多少圈呢?”经过引导,学生最终确定正确的计算方式为:
- 一天有24小时 = 24 × 60 = 1440分钟
- 一圈需要90分钟,那么一天运行次数为:1440 ÷ 90 = 16圈
- 每圈飞行距离为:7.9 × 90 = 711公里
- 一天总飞行距离:711 × 16 = 11376公里
教师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,并巡视指导,及时纠正错误。
3. 巩固练习(10分钟)
教师出示类似问题:“一颗卫星每秒飞行8.2公里,运行一圈需要85分钟,求它一天飞行多少公里?”学生独立完成,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,强调单位换算和计算顺序的重要性。
4. 总结提升(5分钟)
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,强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应用价值。同时,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,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学兴趣。
四、教学反思
1. 优点分析
- 情境贴近生活,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;
- 学生在合作中积极思考,课堂参与度高;
- 教师注重引导,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算法。
2. 不足之处
- 部分学生对单位换算仍存在混淆,需加强训练;
- 时间安排略显紧凑,个别环节可以更细致地展开;
- 对于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判断,学生还需进一步强化。
3. 改进方向
- 在后续教学中增加更多生活化、科技类的情境题;
- 加强对计算步骤的规范性训练,提高准确率;
- 引导学生养成检查习惯,提升计算质量。
五、结语
本节课通过“卫星运行时间”这一真实情境,将数学知识与科技发展相结合,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,也拓展了他们的视野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我将继续探索更多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,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、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