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百科知识 > 精选范文 >

《上枢密韩太尉书》译文、原文、翻译对照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《上枢密韩太尉书》译文、原文、翻译对照,这个怎么解决啊?快急疯了?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02 06:01:08

《上枢密韩太尉书》译文、原文、翻译对照】《上枢密韩太尉书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写的一篇书信体散文,主要表达了他对当时朝廷重臣韩太尉的敬仰之情,并阐述了自己对文章写作与个人修养的看法。这篇文章语言典雅,结构严谨,体现了苏辙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思想深度。

一、原文

《上枢密韩太尉书》

辙生好为文,思之至深,以为文者,气之所形也。然文不可以学而能,气可以养而致。孟子曰:“吾善养吾浩然之气。”今观古人之文,皆有其气,非独文也。是以君子之于文也,不以辞害意,不以意害辞,而惟气之求。夫气者,天地之精,人之精神之所寄也。故欲文之工,必先养气。

夫气之在人也,若水之在器,器方则水方,器圆则水圆。故欲养气,当先正其心,修其身,然后可以言文。今世之人,多务辞藻,而不务养气,是以文虽工,而气不足,徒为浮华之语耳。

辙少时,尝游于京师,见天下之士,莫不以文为贵。然观其文,多不能得其气。盖其心不正,身不修,故气不充。辙窃以为,文之工,不在辞之华,而在气之盛。若气盛,则辞自工,若气衰,则辞虽工,亦无足取。

今执事为枢密,位尊而任重,天下之士,莫不仰望。辙虽不才,愿以一言奉告:愿执事养其气,以养天下之文;养天下之文,以养天下之气。如此,则文道兴,国运昌。

二、译文

《上枢密韩太尉书》

我从小喜欢写文章,思考得非常深入,认为文章是“气”的表现形式。然而,文章不是靠学习就能掌握的,但“气”可以通过修养来获得。孟子说:“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。”现在看古人的文章,都是有“气”的,不只是文章本身而已。因此,君子对待文章,不会因为辞藻而损害意思,也不会因为意思而损害辞藻,而是只追求“气”。

“气”是天地之间的精华,是人类精神的寄托。所以想要文章写得好,必须先培养“气”。

“气”在人身上,就像水在容器中一样,容器方则水方,容器圆则水圆。因此,要想培养“气”,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,修养自己的品行,然后才能谈文章。如今世上的人,大多追求辞藻华丽,却忽视了“气”的培养,因此文章虽然工整,但“气”不足,只是浮夸的言语罢了。

我年轻时曾在京城游历,看到天下的读书人,没有不把文章当作珍宝的。但观察他们的文章,大多不能体现出“气”。大概是因为他们内心不正,品行不修,所以“气”也不充足。我认为,文章的好坏并不在于辞藻的华丽,而在于“气”的充沛。如果“气”充足,那么辞藻自然会好;如果“气”衰弱,即使辞藻再好,也没有什么可取之处。

现在您担任枢密使,地位尊贵,责任重大,天下的读书人都十分仰慕。我虽然才疏学浅,但仍想冒昧地向您进言:希望您能够修养自己的“气”,从而带动天下文章的风气;通过修养天下文章的风气,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“气”。这样,文章之道就会兴盛,国家的运势也会昌隆。

三、翻译对照

| 原文 | 译文 |

|------|------|

| 辙生好为文,思之至深,以为文者,气之所形也。 | 我从小喜欢写文章,思考得非常深入,认为文章是“气”的表现形式。 |

|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,气可以养而致。 | 然而,文章不是靠学习就能掌握的,但“气”可以通过修养来获得。 |

| 孟子曰:“吾善养吾浩然之气。” | 孟子说:“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。” |

| 今观古人之文,皆有其气,非独文也。 | 现在看古人的文章,都是有“气”的,不只是文章本身而已。 |

| 是以君子之于文也,不以辞害意,不以意害辞,而惟气之求。 | 因此,君子对待文章,不会因为辞藻而损害意思,也不会因为意思而损害辞藻,而是只追求“气”。 |

| 夫气者,天地之精,人之精神之所寄也。 | “气”是天地之间的精华,是人类精神的寄托。 |

| 故欲文之工,必先养气。 | 所以想要文章写得好,必须先培养“气”。 |

| 夫气之在人也,若水之在器,器方则水方,器圆则水圆。 | “气”在人身上,就像水在容器中一样,容器方则水方,容器圆则水圆。 |

| 故欲养气,当先正其心,修其身,然后可以言文。 | 因此,要想培养“气”,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,修养自己的品行,然后才能谈文章。 |

| 今世之人,多务辞藻,而不务养气,是以文虽工,而气不足,徒为浮华之语耳。 | 如今世上的人,大多追求辞藻华丽,却忽视了“气”的培养,因此文章虽然工整,但“气”不足,只是浮夸的言语罢了。 |

| 辙少时,尝游于京师,见天下之士,莫不以文为贵。 | 我年轻时曾在京城游历,看到天下的读书人,没有不把文章当作珍宝的。 |

| 然观其文,多不能得其气。 | 但观察他们的文章,大多不能体现出“气”。 |

| 盖其心不正,身不修,故气不充。 | 大概是因为他们内心不正,品行不修,所以“气”也不充足。 |

| 辙窃以为,文之工,不在辞之华,而在气之盛。 | 我认为,文章的好坏并不在于辞藻的华丽,而在于“气”的充沛。 |

| 若气盛,则辞自工,若气衰,则辞虽工,亦无足取。 | 如果“气”充足,那么辞藻自然会好;如果“气”衰弱,即使辞藻再好,也没有什么可取之处。 |

| 今执事为枢密,位尊而任重,天下之士,莫不仰望。 | 现在您担任枢密使,地位尊贵,责任重大,天下的读书人都十分仰慕。 |

| 辙虽不才,愿以一言奉告:愿执事养其气,以养天下之文;养天下之文,以养天下之气。 | 我虽然才疏学浅,但仍想冒昧地向您进言:希望您能够修养自己的“气”,从而带动天下文章的风气;通过修养天下文章的风气,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“气”。 |

| 如此,则文道兴,国运昌。 | 这样,文章之道就会兴盛,国家的运势也会昌隆。 |

结语

《上枢密韩太尉书》不仅是一封书信,更是一篇充满哲理与情感的文学作品。苏辙通过这篇文章,表达了对“气”的重视,强调了内在修养与文章质量之间的关系。这种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借鉴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