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六国论教学设计表格】| 教学内容 | 六国论 |
|----------|--------|
| 课文出处 | 《嘉祐集·权书》 |
| 作者 | 苏洵 |
| 体裁 | 议论文 |
| 教学年级 | 高中二年级 |
| 教学时长 | 2课时(90分钟) |
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目标:
- 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,如重点实词、虚词、句式等。
- 理解作者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历史观点。
- 学习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和写作方法。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:
- 通过诵读、讨论、归纳等方式,提升学生的文言阅读理解能力。
-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:
- 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,增强历史责任感。
-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,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
- 文言词汇与句式的积累与理解。
- 论证结构的分析与把握。
- 难点:
- 对“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”等核心论点的理解。
- 作者写作意图与现实意义的联系。
三、教学方法
- 诵读法:通过反复朗读,体会文章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。
- 讲授法:讲解重点字词、句式及历史背景。
- 讨论法:组织学生围绕“六国之亡是否为‘赂秦’所致”进行小组讨论。
- 多媒体辅助教学:展示相关历史图片、地图、视频片段,增强课堂趣味性。
四、教学过程设计
| 教学环节 | 教师活动 | 学生活动 | 设计意图 |
|----------|----------|----------|----------|
| 导入新课 | 展示战国时期地图,提问:“六国为何最终被秦国所灭?”引导学生思考。 | 观察地图,思考并回答问题。 | 激发兴趣,引入课题。 |
| 初读感知 |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,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。 | 自由朗读,初步感知文章内容。 | 培养语感,熟悉文本。 |
| 字词讲解 | 分析重点实词、虚词、特殊句式,结合例句讲解。 | 做笔记,完成随堂练习。 | 积累文言知识,提高阅读能力。 |
| 内容分析 |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,分析论点、论据与论证方式。 | 小组合作,归纳文章结构。 | 理解文章逻辑,掌握议论文写法。 |
| 深入探讨 | 提出问题:“苏洵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?你如何看待六国灭亡的原因?”组织学生展开讨论。 | 小组讨论,发表个人观点。 | 培养思辨能力,拓展思维。 |
| 总结升华 | 总结全文,联系现实,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今天的启示。 | 听讲并思考,记录感悟。 | 升华主题,强化情感教育。 |
| 作业布置 | 布置课外阅读苏洵其他作品,并撰写一篇短文,谈谈你对“六国论”的看法。 | 完成作业,准备下节课分享。 | 巩固知识,拓展学习空间。 |
五、板书设计
```
六国论 —— 苏洵
一、背景:战国末期,六国相继灭亡
二、中心论点: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
三、论证结构:
1. 赂秦而力亏 → 破灭之道
2. 不赂者以赂者丧 → 失去支援
3. 以地事秦,犹抱薪救火
四、现实意义:警惕割地求安,坚持自强之道
```
六、教学反思
本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《六国论》的思想内涵与语言特色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,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度与思维深度,鼓励他们结合历史与现实进行多角度思考,从而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育人价值。
---
备注:本教学设计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,注重因材施教与个性化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