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(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)】一、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能力:理解课文内容,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,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2. 过程与方法:通过小组合作、情境创设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情感与决心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,增强民族责任感,树立远大理想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:
- 重点:理解课文内容,感受周恩来少年时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- 难点: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,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精神。
三、教学准备:
- 教师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相关历史图片、课文录音、板书设计。
- 学生准备:预习课文,了解周恩来生平及当时的历史背景。
四、教学过程:
(一)复习导入(5分钟)
1. 教师提问:“上节课我们学习了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》这篇课文,谁能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?”
2.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,教师适时补充,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。
3. 引出本节课主题:“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周恩来少年时代的故事,看看他是如何立志报国的。”
(二)精读感悟(15分钟)
1. 分段阅读:教师带领学生逐段朗读课文,重点分析描写周恩来思想变化的关键语句。
- 如:“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’这句话是周恩来在12岁时说出的,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?”
-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的事件,如“伯父的遭遇”、“外国租界的见闻”,理解周恩来内心的变化。
2. 小组讨论:
- 分组讨论:“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?他的梦想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?”
- 每组派代表发言,教师适时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。
(三)情感升华(10分钟)
1. 情境体验:播放一段关于周恩来少年时代的视频或图片,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。
2. 角色扮演:请几位学生扮演周恩来,模拟他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志向的情景,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与互动。
3. 情感共鸣: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,思考“我为谁读书”、“我该如何努力”。
(四)拓展延伸(8分钟)
1. 写作练习:以“我的理想”为主题,写一篇短文,表达自己的梦想和为实现梦想所作的努力。
2. 分享交流:邀请几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,师生共同点评,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。
(五)总结提升(2分钟)
1.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,强调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意义。
2. 鼓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,努力学习,将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。
五、作业布置:
1. 朗读课文,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。
2. 写一篇小作文《我心中的榜样》,介绍一位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人物,并说明原因。
六、板书设计:
```
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
——周恩来少年志向
1. 伯父的遭遇 → 看到国家落后
2. 外国租界 → 感受民族屈辱
3. 志向确立 → 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
4. 理想激励 → 我们也要有担当
```
七、教学反思(课后填写):
(此处由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填写)
本教案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精神力量,结合生活实际,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,符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,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教育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