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原文及赏析】《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》是唐代诗人林逋所作的一首描写自然景色与禅意心境的诗作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本文将从诗歌原文、作者背景、内容解析和艺术特色四个方面,全面解读这首作品。
一、原文
>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
> 林逋
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。
独行潭底影相随,岸上风光亦自奇。
松色斜侵窗纸白,钟声远过水云低。
欲问此身何所似,浮生若梦几时归?
二、作者简介
林逋(967—1028),字君复,号和靖,北宋著名隐士诗人,以“梅妻鹤子”著称。他一生未仕,隐居西湖孤山,以诗文自娱,尤擅写景抒怀。他的诗风清雅淡泊,常以自然景物寄托高洁情怀,具有浓厚的禅意与隐逸精神。
三、内容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孤山寺中登高远望时所见之景,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感受。
首联“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”,写景中带情,山光之美让飞鸟欢悦,潭水倒影令人心境澄明。这两句既是写景,也是写心,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。
颔联“独行潭底影相随,岸上风光亦自奇”,进一步描绘诗人独自漫步于潭边,身影与水面相映,岸边风景别有一番趣味。这里既有孤独感,也有对自然之美的欣赏。
颈联“松色斜侵窗纸白,钟声远过水云低”,描绘了寺院中的静谧氛围:松树的影子斜照在窗纸上,远处的钟声穿过水雾,显得格外悠远。这一联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描写,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。
尾联“欲问此身何所似,浮生若梦几时归?”则由景入情,诗人感叹人生如梦,不知何时才能回归本真。这是对人生短暂、世事无常的深刻体悟,也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执着追求。
四、艺术特色
1. 意境空灵,含蓄深远
全诗不直抒胸臆,而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,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。画面感强,富有禅意。
2. 语言简练,富有节奏
全诗用词精炼,语句流畅,读来朗朗上口,节奏感强,体现出古典诗歌的韵律美。
3. 情景交融,寓情于景
诗人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,使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,达到“物我两忘”的境界。
五、结语
《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》不仅是一首写景诗,更是一首抒情诗。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。林逋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,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这首诗至今仍被人们传诵,成为研究宋代隐逸文化与山水诗的重要作品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