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
-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,掌握作者通过回忆叙述的方式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。
- 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语言风格,体会其散文中细腻的情感表达。
2. 过程与方法
- 通过朗读、讨论和分析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。
-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关注细节、品味语言的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- 感受作者对阿长这一普通劳动妇女的深厚感情,体会平凡人身上的人性光辉。
-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、珍惜身边平凡而温暖的存在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- 重点:
- 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,理解作者对她的复杂情感。
- 掌握文章结构及叙事方式,体会“以小见大”的写作特点。
- 难点:
- 理解作者在回忆中所流露的深层情感,如感激、怀念、愧疚等。
- 领会文章中“我”与阿长之间的关系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背景。
三、教学过程
(一)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提问:
“你们有没有一位让你印象深刻的长辈?他/她给你留下了什么特别的记忆?”
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,引出“阿长”这一人物,介绍本文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一位保姆的文章。
(二)整体感知(10分钟)
1.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思考以下问题:
- 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?
- 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?
- “我”对阿长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
2.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创作背景,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。
(三)文本分析(25分钟)
1. 人物形象分析
- 阿长的性格特征:粗俗但善良、迷信但真诚、唠叨但关心孩子。
- 举例分析:如“切切察察”、“不许我走动”、“讲长毛故事”等细节描写,体现她的性格特点。
2. 情感变化分析
- 初期:对阿长的不满与轻视。
- 中期:因阿长为“我”买来《山海经》而产生敬意。
- 后期:对阿长的怀念与感激。
3. 写作手法分析
- 叙事角度:以第一人称回忆的方式展开,增强真实感与感染力。
- 细节描写:通过对阿长言行的细致刻画,塑造出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。
- 对比手法:前后情感的变化,突出人物的感人之处。
(四)拓展延伸(10分钟)
1. 讨论:
- 在现代社会中,我们是否还能遇到像阿长这样平凡却温暖的人?
- 你是否也有一位让你感动的“阿长”?
2. 作业布置:
- 写一篇短文,讲述你生活中一位令你印象深刻的人物,并模仿本文的写作风格进行描写。
四、板书设计
```
阿长与《山海经》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人物形象:粗俗、善良、真诚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情感变化:不满 → 敬意 → 怀念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写作手法:细节描写、对比、回忆体 │
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```
五、教学反思
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,结合生活实际,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。在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时,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,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。同时,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适当引入更多相关作品,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。
六、参考资料
1. 鲁迅《朝花夕拾》
2. 教材《语文》七年级下册
3. 相关教学参考书籍及网络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