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留侯论》原文,译文及鉴赏!10(培训资料)】一、原文
夫兵者,凶器也;战者,危事也。故善为将者,不以怒兴师,不以喜忘戒。昔者,张良佐汉,其智足以谋国,其勇足以定乱。然其所以能成大业者,非独才也,亦因其能忍。
当秦之末,天下大乱,群雄并起。项羽力能扛鼎,气盖一世,而刘邦则宽仁有度,能得人心。张良初见刘邦,未尝言兵,而但劝其勿急进,待时而动。此非徒知兵之术,实乃识时之明也。
夫忍,非怯也,乃智也。古之圣贤,皆能忍小忿,而成大功。如韩信受胯下之辱,后终为大将;范蠡三徙成名,卒脱祸于吴。张良之忍,亦类是也。
今观其书,曰:“人之性,多躁而不能忍,故败。”此诚至理。夫欲成大事,必先养其气,守其心,而后可应变于无穷。
二、译文
兵器,是凶险的工具;战争,是危险的事情。因此,善于带兵的人,不会因为愤怒而发动战争,也不会因为高兴而忽视警惕。从前,张良辅佐汉朝,他的智慧足以谋划国家,他的勇气足以平定混乱。然而他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,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能,更是因为他懂得忍耐。
在秦朝末年,天下大乱,群雄四起。项羽力量强大,气势压倒众人,而刘邦则宽厚仁爱,能够赢得人心。张良初次见到刘邦时,并没有谈论军事,而是劝他不要急于进攻,等待时机再行动。这不仅仅是懂得兵法,更是具备了审时度势的智慧。
忍耐,不是软弱,而是一种智慧。古代的圣贤,都能忍住一时的愤怒,从而成就伟大的事业。比如韩信曾经忍受胯下的羞辱,后来成为大将;范蠡三次迁徙而名声显赫,最终从吴国逃脱灾祸。张良的忍耐,也是类似的道理。
现在看他的文章,他说:“人的本性大多急躁,不能忍耐,因此失败。”这话确实非常有道理。想要成就大事,必须先培养自己的气度,守住自己的内心,然后才能应对各种变化。
三、鉴赏与分析
苏轼所作的《留侯论》,并非单纯地讲述张良的故事,而是借古讽今,强调“忍”在人生中的重要性。文章结构严谨,层层递进,语言简练有力,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文风。
文中通过张良的生平事迹,引申出“忍”的哲学意义。苏轼认为,一个人若想成就大业,不仅需要才华和勇气,更需要一种沉稳的心态和克制的意志。这种思想,与儒家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理念相契合,也反映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对个人修养的高度重视。
此外,文章还引用了韩信、范蠡等历史人物的事迹,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。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命运,进一步说明“忍”在成败之间的决定性作用。
总的来说,《留侯论》不仅是一篇关于历史人物的评论文章,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的散文作品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,保持冷静、耐心与坚韧,才是通向成功的关键。
四、总结
《留侯论》以其精辟的论述、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历史例子,成为一篇极具启发性的经典文章。它不仅是对张良的赞颂,更是对人性与智慧的深刻探讨。无论是在个人修养、处世之道,还是在领导力与战略思维方面,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五、培训要点(10条)
1. 理解“忍”的真正含义及其在人生中的重要性。
2. 掌握《留侯论》的主旨与核心思想。
3. 分析张良的成功因素,包括智慧与忍耐。
4. 学习如何运用历史人物的例子进行论证。
5. 感受苏轼文章的语言风格与逻辑结构。
6. 理解文章中“智”与“忍”的关系。
7. 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。
8. 探讨“忍”在现代生活与工作中的应用。
9. 提高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能力。
10. 培养理性思考与辩证分析的能力。
结语:
《留侯论》虽为古文,却穿越千年,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它不仅让我们看到古人智慧的光芒,也启示我们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,如何以沉稳之心应对纷繁世事,走向更广阔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