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幼儿园小班教案《折青蛙》含反思】一、活动目标:
1. 认知目标:让幼儿初步了解折纸的基本步骤,学会折叠一只简单的青蛙。
2. 技能目标: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,锻炼他们的耐心和专注力。
3. 情感目标:激发幼儿对折纸的兴趣,体验成功的喜悦,增强自信心。
二、活动准备:
- 白色正方形纸张(每人一张)
- 教师示范用的大张纸
- 折纸步骤图(简单明了)
- 小青蛙图片或实物(用于引入)
三、活动过程:
1. 导入环节(5分钟)
教师出示小青蛙的图片,提问:“小朋友们,你们见过小青蛙吗?它是什么样子的?”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对青蛙的认识。接着,教师展示一个已经折好的小青蛙,问:“这个小青蛙是怎么做出来的呢?”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。
2. 示范讲解(10分钟)
教师边讲解边一步步示范折纸过程,重点讲解以下几个步骤:
- 将正方形纸对角线对折,形成一个三角形;
- 再次对折,变成更小的三角形;
- 将两边向中间折叠,形成青蛙的身体;
- 最后将头部向上折叠,完成青蛙的造型。
在示范过程中,教师语言要简洁明了,动作缓慢清晰,便于幼儿观察和模仿。
3. 幼儿操作(15分钟)
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自己动手折纸。教师巡回指导,鼓励幼儿大胆尝试,及时给予表扬和帮助。对于操作有困难的幼儿,教师可进行个别指导,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完成作品。
4. 展示分享(5分钟)
请几位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,并说说自己是如何折出小青蛙的。通过分享,增强幼儿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。
四、延伸活动:
可以组织“小青蛙跳水”游戏,让幼儿用自己折的小青蛙进行比赛,看谁的青蛙跳得远,增加活动的趣味性。
五、活动反思:
本次《折青蛙》的活动整体效果较好,大部分幼儿能够按照步骤完成折纸任务,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。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:
1. 部分幼儿在折叠时不够细致,导致形状不准确。今后可以在活动中加入更多细节练习,如先练习对折、再练习翻折等,逐步提升幼儿的精细动作能力。
2. 个别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缺乏耐心,容易放弃。需要在活动中多给予鼓励和正面引导,帮助他们建立坚持的意识。
3. 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,部分幼儿未能完全独立完成作品。下次可以适当延长操作时间,或分阶段进行教学,确保每位幼儿都能掌握基本技巧。
总的来说,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,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折纸,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。今后将继续结合幼儿的兴趣点,设计更多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。